舊街風情(三五) 清水老街@ 時空旅人 | 警察局資訊網
至日治中期,於鰲峰山發現埤仔口泉,湧出清涼沁脾的泉水,終年不涸,大正九年(1920)改行州郡制時,遂將本鎮改稱為<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>。
清水昔稱「牛罵頭」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 牛罵社(Gomach)之社域,清水又稱「寓鰲頭」 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,古稱「鰲頭山」,大正九年(1920),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, 清澈可鑑,因而改名為「清水」。
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,當時「牛罵社」的戶數有58戶,人口共193人; 雍正十年(1732)大甲西社番亂平定之後,「牛罵社」改稱為「感恩社」。 雍正十一年(1733)漢人已大批湧入清水地區墾殖,開墾秀水、三塊厝、客庄、橋頭、田寮、後莊、 社口、頂湳、下湳、菁埔、埤仔口、山腳、水碓等十三莊。
清水鎮早期移民以泉州人為主流,與鄰近龍井鄉漳州人成強烈對比。 清水鎮居民以楊、蔡二姓為大姓,分布在社口與清水本街:其次是陳姓分布於秀水、武鹿; 王姓分布於菁埔、頂下湳;黃姓分布於三塊厝;李姓分布於高美;吳姓分布於橋頭、下湳; 廖、鄭姓分布於高美,血緣聚落相當普遍。
雍正元年(1723)新設彰化縣治,本鎮歸彰化縣邑管轄,為大肚西堡牛罵社所屬荒地; 乾隆二十九年,由於街肆已成,改稱<牛罵頭街>; 迨至光緒十三年(1887)台灣建省,本鎮改隸於台灣府台灣縣大肚上堡。
甲午戰敗後,日人據台,設台中縣,本鎮屬牛罵頭辦務署管轄。旋改屬台中縣梧棲港辦務署。 之後又改隸屬台中廳牛罵頭支廳大肚上堡。再改隸台中廳沙轆支廳管轄。
至日治中期,於鰲峰山發現埤仔口泉,湧出清涼沁脾的泉水,終年不涸, 大正九年(1920)改行州郡制時,遂將本鎮改稱為<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>。
台灣光復後,始稱<清水鎮>。
日治時期,大甲郡役所即設置於清水街,並以<楊肇嘉>為首任清水街長.... ...